决战密林荒漠 奉献无悔青春 --记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屈挺
发布时间:2016-07-06 点击量:2276 分享到:
屈挺,男,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地球物理勘查工程师。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抗战在野外施工一线,先后从事过物探外业工作、室内资料处理、资料综合研究、生产管理等多项物探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物探技术工作经验及管理经验。工作中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好学上进,不断加强技术理论的研究,创新技术方法和工作思路,在工作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领导和职工的高度赞扬,多次被物化探队评为先进生产者。2016年7月1日被省地矿总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理想坚定,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
屈挺同志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怀着对地质事业的一腔热情,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陕西地矿物化探队,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生活工作历练,由一名柔弱学子渐渐成长为铮铮铁骨的地质人。经过他的不断努力,他现在已经锻炼成长为野外组组长及分会主席,俗话说的好,“有重担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2007年对屈挺同志来说是参加工作以来的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他连续10年参与了中国地调局的油气地质远景调查项目—《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综合物化探测量项目》,也让他与巴丹吉林沙漠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项目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被巴丹吉林沙漠、戈壁覆盖,巴丹吉林沙漠沙山高陡,相对高差大,海拔最高接近4000m,气候较干旱,有时几乎一个月都不下雨。冬季严寒、干燥多风;夏季酷热,6~8月份天气炎热,白天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11月至来年4月份,天气寒冷、风沙大,几乎每天风力至少在4~5级,当地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谚语。工区内人烟稀少,经过处大多为无人区,尽管项目施工有重重困难,尽管气候条件异常恶劣,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屈挺同志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他在沙漠中常常徒步行进60多公里才到达目的地开始测量工作,他背电瓶,扛仪器,学测量布线、森林罗盘的使用、v8仪器的操作。这期间有一次晚上十点多,他所在组充电用的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电瓶无法充电,直接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如果当晚不能正常充电,第二天则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向前推进,这样食品、饮水等都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屈挺同志自愿要求为二位工人用GPS引路,在夜光下翻过无数座沙山,于当晚十二点左右从距离驻地二十多公里的补给站将发电机取回,从而保证了第二天工作的正常开展,解了燃眉之急。正是由于他们项目组的出色表现得到甲方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认可,所以才获得该项目后续几年的工作。
二、厉行节约,艰苦工作,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项目组投入使用的大部分仪器都是靠在外租借,光是一天的仪器租赁费就是七八千元,为了降低庞大的项目开支,作为野外组长,他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野外组常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天不下雨,人不休息”。同时作为项目组老职工,他很注重在工作上带领和指导新职工,让他们尽快熟悉,尽早上手,减少人为失误引起的返工,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和贡献。当施工段进入沙漠区时,施工难度就成倍的增加,沙山高陡,交通困难,每天就无法返回营地。为了节省项目开支和保证施工进度,屈挺同志和他的组员就住在沙漠,吃在沙漠,住帐篷,吃方便食品,短则几天,长则二十多天。由于交通不便,后勤补给也困难,特别是缺水,为了保证必需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他和他的组员每天都不能洗脸不能洗脚。他严格要求,杜绝不规范操作和不合格数据,出现问题马上指出并解决,不合格数据必须返工。就是因为在他们这种科学严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支撑下,使《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综合物化探测量项目》在保证良好质量的前提下提前一两个月完成,这样节省下来的项目成本是相当可观的,这些都受到了单位领导和甲方单位的高度赞扬。
三、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困难挑战。
正是因为他和同事们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在年初,中国地调局下属单位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找到分公司领导,指名他们项目组承担另一个大型油气远景调查项目—《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重磁电剖面测量项目》。在项目组领导协商下,让他担任了该项目的项目负责。这样,他和项目组的同志们意外惊喜地从西北战场成功跨越到西南战场,在现今这个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能够做到这样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这和他们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和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新项目的工作区域位于湖北西部恩施-利川一带,地形气候条件和以往的西北工区完全不同。工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植被茂密。地形高差大,海拔一般500-2300米左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湿润,降水充沛,“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工区地形和气候的真实写照。新的工作环境意味着将给施工带来新的困难,但这些也同样没有难倒他们项目组的所有人。他们继续发扬地质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项目。
当然,他的艰辛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参与的 “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项目”2013年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独立负责的“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重磁电剖面测量项目”连续多年野外工作验收、成果报告验收大都获评优秀。同时项目组的工作态度和队伍实力也得到了甲方单位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认可,愿意并且放心地把后续项目继续交给他们去承担。从2007年至今,在公司领导和项目组领导的带领下,项目组在不到20名职工的情况下创造了将近五千多万元的产值,为物化探队创造了非常可观的效益。
虽然从事野外工作很苦很累,但他还是每天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用勤奋和汗水序写地质人之歌,为单位的发展默默奉献着。
一、理想坚定,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
屈挺同志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怀着对地质事业的一腔热情,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陕西地矿物化探队,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生活工作历练,由一名柔弱学子渐渐成长为铮铮铁骨的地质人。经过他的不断努力,他现在已经锻炼成长为野外组组长及分会主席,俗话说的好,“有重担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2007年对屈挺同志来说是参加工作以来的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他连续10年参与了中国地调局的油气地质远景调查项目—《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综合物化探测量项目》,也让他与巴丹吉林沙漠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项目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被巴丹吉林沙漠、戈壁覆盖,巴丹吉林沙漠沙山高陡,相对高差大,海拔最高接近4000m,气候较干旱,有时几乎一个月都不下雨。冬季严寒、干燥多风;夏季酷热,6~8月份天气炎热,白天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11月至来年4月份,天气寒冷、风沙大,几乎每天风力至少在4~5级,当地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谚语。工区内人烟稀少,经过处大多为无人区,尽管项目施工有重重困难,尽管气候条件异常恶劣,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屈挺同志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他在沙漠中常常徒步行进60多公里才到达目的地开始测量工作,他背电瓶,扛仪器,学测量布线、森林罗盘的使用、v8仪器的操作。这期间有一次晚上十点多,他所在组充电用的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电瓶无法充电,直接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如果当晚不能正常充电,第二天则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向前推进,这样食品、饮水等都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屈挺同志自愿要求为二位工人用GPS引路,在夜光下翻过无数座沙山,于当晚十二点左右从距离驻地二十多公里的补给站将发电机取回,从而保证了第二天工作的正常开展,解了燃眉之急。正是由于他们项目组的出色表现得到甲方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认可,所以才获得该项目后续几年的工作。
二、厉行节约,艰苦工作,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项目组投入使用的大部分仪器都是靠在外租借,光是一天的仪器租赁费就是七八千元,为了降低庞大的项目开支,作为野外组长,他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野外组常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天不下雨,人不休息”。同时作为项目组老职工,他很注重在工作上带领和指导新职工,让他们尽快熟悉,尽早上手,减少人为失误引起的返工,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和贡献。当施工段进入沙漠区时,施工难度就成倍的增加,沙山高陡,交通困难,每天就无法返回营地。为了节省项目开支和保证施工进度,屈挺同志和他的组员就住在沙漠,吃在沙漠,住帐篷,吃方便食品,短则几天,长则二十多天。由于交通不便,后勤补给也困难,特别是缺水,为了保证必需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他和他的组员每天都不能洗脸不能洗脚。他严格要求,杜绝不规范操作和不合格数据,出现问题马上指出并解决,不合格数据必须返工。就是因为在他们这种科学严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支撑下,使《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综合物化探测量项目》在保证良好质量的前提下提前一两个月完成,这样节省下来的项目成本是相当可观的,这些都受到了单位领导和甲方单位的高度赞扬。
三、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困难挑战。
正是因为他和同事们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在年初,中国地调局下属单位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找到分公司领导,指名他们项目组承担另一个大型油气远景调查项目—《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重磁电剖面测量项目》。在项目组领导协商下,让他担任了该项目的项目负责。这样,他和项目组的同志们意外惊喜地从西北战场成功跨越到西南战场,在现今这个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能够做到这样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这和他们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和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新项目的工作区域位于湖北西部恩施-利川一带,地形气候条件和以往的西北工区完全不同。工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植被茂密。地形高差大,海拔一般500-2300米左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湿润,降水充沛,“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工区地形和气候的真实写照。新的工作环境意味着将给施工带来新的困难,但这些也同样没有难倒他们项目组的所有人。他们继续发扬地质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项目。
当然,他的艰辛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参与的 “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项目”2013年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独立负责的“恩施—利川油气远景区重磁电剖面测量项目”连续多年野外工作验收、成果报告验收大都获评优秀。同时项目组的工作态度和队伍实力也得到了甲方单位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认可,愿意并且放心地把后续项目继续交给他们去承担。从2007年至今,在公司领导和项目组领导的带领下,项目组在不到20名职工的情况下创造了将近五千多万元的产值,为物化探队创造了非常可观的效益。
虽然从事野外工作很苦很累,但他还是每天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用勤奋和汗水序写地质人之歌,为单位的发展默默奉献着。